首页>会议文档 >

清华大学 史元春 - 科幻与创新

清华大学 史元春 - 科幻与创新

所属会议:2017中国人工智能大会(CCAI 2017)会议地点:杭州


下载

手机看
活动家APP客户端

扫二维码下载
或点击下载
Android iOS

8713次
浏览次数

文档介绍

史元春发表主题演讲《科幻与创新》史元春,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、全球创新学院院长。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学士、硕士、博士。1993年起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任教,是“长江学者”特聘教授,人机交互与媒体集成研究所所长。2013年-2016年兼任青海大学计算机系系主任。她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机交互、普适计算、多媒体、网络教育技术等,主持国家十三五重点专项等国家研发计划项目。其科研成果近年连续获得国际人机交互领域顶级会议最佳论文奖,并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。史元春教授于2015年10月起担任清华大学全球创新学院GIX院长。

演讲实录

艺术有很多门类和表现形式,我觉得艺术在科学方面最直接的一种体现形式就是科幻电影。我看到一个数据,在美国,电影市场四分之一以上的票房都是来自于科幻。科幻是一种艺术形式,但是它也给科技插上了想象的翅膀,刺激我们的创新。


 




一、已经实现的“科幻”




在我们的成长中,有很多科幻作品里面的东西通过科技已经成真了,我简单的列一下。








美国系列剧Rosie,讲的是跟我们人智能很近的一个机器人,是家庭的一个成员,今天像家里能够服务的机器人从扫地机器人开始已经有很多了。还有我们今天的Tesla,能够自动驾驶, 以及这个90年代的神探电影中,有一个强大功能的手表,今天的智能手表已经使得这样的手表科技成真了。


 




二、科幻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什么?




我们继续讨论一些和AI有关的科幻作品,海都处在科幻状态,尚未完全成为现实。比如,最早的AI的电影——《人工智能》,电影的主角是一个有人的情感需求的小机器人。再比如,《超能陆战队》中的大白,它很贴心,随时可以为我们服务。


 


这样的电影我们都看过很多了,它们给了我们很多科技创新的空间,一些激发想象、发散和可以不受约束的去设想的一个空间。在这样的一些幻想中,我们可以开展很多深入的研究。








这是《阿凡达》的一个场景,一个多人共享的玄幻的指挥室,而在我的实验室设计的一面墙上,通过触摸屏连接远程和本地,我们可以异地讨论,并通过屏幕无缝的互动。








在这个场景中,我们可以进一步的做AR以及一些更生动的交互技术,比如可以戴着AR设备,可以多人之间、远程之间形成共享和交流。


 




三、科幻之外,科技研究该是什么样的?




我们在科幻中可以充分的幻想,但是作为科技研究本身,还是非常严谨的探索和实现。


 


比如除了语音之外,我们还可以在AR环境里面用什么方式交互?在新的场景下,人的输入意图怎么准确的获取并且传递给计算机?说个具体的例子,比如你有盲打的能力和习惯,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能力实现一种看起来很科幻的输入方法:空中打字。








还是用手,十指的快速输入,在空中输入,这里我们要对人的行为表达建模,就是很准确地预测每个手指在你进行文本输入时的动作,输入速度可以达到每分钟30-40字。这个是什么速度呢?通常人使用键盘打字的速度是每分钟50个词左右,在手机上是20-30个词左右的速度。








我在做的人机交互主要是输入的技术。比如像我们通常使用的一套建模方法,通过获得传感数据,对身体部位的形态和运动规律形成理解,再利用建模识别的方法对运动类型进行区分和决策。根据运动本身的输入命令和文本的表达,我们把命令和语意进行映射,把这些确定性和模糊性的决策方法和任务本身相结合。


 


科幻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无限的想象空间,但是从科研本身来说,我们还是要尊重它严谨的规律来分析和认识问题,并且做出自己的创新,同时,另一方面,科技本身也是促进艺术发展进步的动力。


×

打开微信扫一扫,分享到朋友圈

Current Vie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