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刚落下帷幕的2017IXDC中,墨刀合伙人濛子担任了“为企业而设计”主题峰会主讲人,分析墨刀从10万用户到60万用户的团队版设计的0-1经验与思考。小编专程来到后台采访了濛子老师:如何定义设计工具?企业级产品如何设计?2B产品用户研究有什么门道?……来跟小编一起听听濛子的看法吧!
从中信证券到墨刀的角色转换带来的变化
虽然工作内容变化得很大,但实际只是在行业细分场景里有些跳转,核心处理的都是商业分析、数据驱动以及对产品的反馈。我今天在峰会讲的内容跟这个比较像,不管是设计师还是产品经理,如果不了解业务本身或者对商业没有感觉,决策时可能会与上级产生很大的分歧。从商业角度来讲,CEO和总监拿到KPI的生冷要求,执行人更多拥有感性和阶段感受,却没办法把这两种语言都交互成可执行的数据去说服别人。比如用户喜欢这个,为什么公司不做?这个东西可能影响公司的整体定位,或者它不在公司的商业策略内。所以很多时候执行人或PM或者设计师的心态需要调整,是因为不了解商业决策造成的。
实现“人人都是设计师”
我们把用户标为几类,一类是有需求才会使用的个别性拜访客户,就像人生中很重要的过客一样;还有一类比如核心设计师,他们像伴侣一样,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过程。但一次性用户也很重要,我们门槛很低,能用模板吸引他们,不会强迫他们支付年费。这样的用户可能是今天交作业要做一个app,用一次的话只需要几毛钱或者几块钱买模板或者买组件就可以,就像买个贴纸或者贺卡一样,让“人人都是设计师”更好的呈现。除了降低门槛,我们还希望潜移默化地教育用户,不是让他读一篇文章,而是在用的过程中掌握app的制作流程,知道如何用产品思维去制作工具,从而渐渐真正变成设计师。
大家一直担心未来设计师这个工种会不会消失,我觉得永远不可能。因为现在发展的科技只能代替重复性的劳动,墨刀也是一种工具,为什么要制造工具?我们要加强效率,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减少重复工作。设计师的脑子应该是用来想创意的,想一些能打动人的东西,这些东西可能是非常虚的东西,可能是一个文案再变成图形化。大师的东西里能看出非常多细节,这些细节是非常费时的。大量的设计师在切图、找素材,跟别人传文件时由于各种问题连文件都传不过去,跟别的行业讨价还价耽搁了很久,自己静下心来搞创作的时间非常少。墨刀这样的工具是为了让大家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,这才是工具的价值。
如何把握产品差异化
差异化是产品的核心定位,个别行业细分里会有几个同类型的产品,但是它们在市场上的定位截然不同。任何产品的差异点和最核心功能一定是有所不同的。这个不一样的点可以作为产品的slogan和核心竞争力,它一定是植根于用户脑海里的。比如说“十分钟可以做一个app”的一句话,可以让用户区分你和其它产品。
我们之前有一个特别大的认知缺陷,就是我们从来没有告诉用户付费版有什么功能,这是个非常大的伤害。现在我们非常清晰,3.0做的是协同版本,协同是我们跟其他产品最大的区别。还有对流量开始有一些限制,比如用户累积做了500个项目,在里面占了非常多内存和新的组件,我们会要求他为这个空间付一些费用,这是很合理的方式。很多小型产品之所以扩不大是因为没有免费版,免费版是很好的让用户接触、测试产品并且一起成长的途径。我们有非常多用户是免费用户,我们一直认为他们非常重要,因为付费用户都是从此转换过来的。开始我们从来没想拿下ToB用户,但渗透到核心的职能人员、PM甚至产品总监之后,我们自然而然希望公司的数据都停留在上面,所以是用户推动我们一步步往ToB战略走。
如何把握企业用户的核心诉求
就ToB而言,效率对于公司和个人非常重要。ToB让你掌握流程和快速节省时间,而ToC是尽量留住你的时间,让你多看、多购买 。对于所有ToB产品来说设计要不张扬,让用户感到很舒适,同时跟它有深联系时要表现公司调性。这两点一个是突出特性,一个是尽量保证工作范围内不打扰 ,让用户能够实现快速和流程化。
对企业用户而言,面对面是最有效的,主要有两种方式:一是参加一次线下的会议,把用户邀请过来找出共性,另外一种方式是潜在用户的一对一访谈。前者是追求定量,人多或调查问卷都是定量的数据反馈。而通过一对一的定性访谈能得知用户性质。我们先在ToC阶段让用户接触到产品,真正转化成ToB时再为我们掏大钱,是这样的逻辑概念。
浏览2865次
浏览10424次
浏览7907次
浏览1042次
浏览7355次
浏览6805次
2025-06-20 深圳
2025-04-19 南京
2025-08-15 上海
2025-10-23 上海
打开微信扫一扫,分享到朋友圈